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育创新模式深究

时间:2017-11-16分类:教育理论

  现代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决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决定了大学生的政治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重点学习的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下面文章从时间,空间,教育过程三方面构建马克思主义立体教育模式,从学校,家庭,社会实行多渠道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素质培养

  一、实行马克思主义全程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他们的成长、成材过程中所起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更是一种支持大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因此,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影响大学生终身的教育活动来看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时间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实行马克思主义全程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各种观念广为流传扩散,各种思想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因此,要从大学生踏入校门就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它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1.采取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办法。对低年级大学生侧重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育,注重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引导到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理想上来。对高年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侧重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事,主要通过邓小平理论课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将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升华为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将学生的道德意识升华为爱国敬业、诚信自律、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竞争创业的优秀品质;将学生的爱国情操升华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2.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渗透性,使它渗透到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教育等育人的各个环节,融入到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交际等诸多方面,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材、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经受考验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3.根据大学生在学校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思想问题,深入实际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动向,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渡过政治方向的迷失期、理想信念的迷惘期、人生观的困惑期、价值观的扭曲期、前途不明的选择期。

  二、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大学生的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使大学生的生活追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兴趣更加广泛。一些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淡化,奢靡之风有所蔓延。有的学生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大吃大喝,抽烟酗酒;甚至个别学生沉溺于黄、赌、毒中不能自拔,盗窃他人财物,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且呈上升趋势。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还将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大学生这些思想问题,单凭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超越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由“单一教育”向“多元教育”的转变,形成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区域。从空间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层面,将“单一教育”转变为“多元教育”,形成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结合的教育区域。

  在这个教育区域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校不仅要建立与家长间的联系,而且还要沟通与社会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德育的社会资源,使之经常地、能动地为学校育人服务。加强德育教学基地的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育人意识。如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络站、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共建单位、聘任校外辅导员和兼职教授、开展社区服务等,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多元教育”的新局面。让学生带着或深或浅的马克思主义的烙印,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同时也让家庭、让社会都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的整个时空都存在于思想育人之中,使他们走出学校时,就能够融人社会,立足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三、实行多渠道、多途径的整体

  从过程上,把理论教育寓于大学生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建立一个显性与隐性的教育、学科与非学科的教育、课内与课外的教育、校内与校外的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渠道、多途径的育人网络。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所谓显性教育,主要指一切正式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理直气壮地、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传授,强化说服教育;所谓隐性教育,主要指正式教育计划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学校的特征、学校的精神和氛围、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大学生带来的教育与影响,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般是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来完成的。大学生的思想知识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化过程,必须经过与大学生的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结合时才能实现。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思想道德规范的内涵,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逐步培养道德自觉性,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这些实践活动又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将显性教育的知识、能力培养和隐性教育的品格教育相结合,以隐性教育推动显性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文明传统来感召学生,利用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利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举止言行,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健康心态,利用校徽、校训、奖惩方式作为学校教育导向,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与非学科教育相结合。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主渠道,以非学科教育为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人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本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本学科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政治因素,以独特的影响力去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3.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灌输和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同时还要大力发挥课外教育的育人功能,构建一个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竞争为杠杆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健康、高雅的活动,如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学生干部培训班、业余团校、学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党和祖国的感情,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二是通过竞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党的知识竞赛、祖国在我心中赛、辩论竞赛、歌咏比赛、革命传统歌曲演唱赛、诗歌朗诵会、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坚强毅力。

  4.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突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反映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又体现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因此,要把校内和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融人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形成全院广大教职工“全员育人”的新格局,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使整个校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大熔炉。

  其次,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舆论环境,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使学生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之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医疗扶贫活动,利用节假日参加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服务的志愿者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的爱心。

  推荐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发表杂志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