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有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开展。但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价值观念、制度措施、评价机制、学术道德等因素却制约了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学术文化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因此,在分析制约因素及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术文化氛围,文化建设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给予了积极性的指导。《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遴选条件,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提供了重要目标。
学术文化是由一所大学长期的历史演进积淀而形成的,以广阔的辐射面与渗透性为特点,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状态,进而对高校的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而一所高校的发展方向与其大学文化导向密不可分。因此,注重良好学术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实现“双一流”建设要求内外兼修,在落实高校自主办学地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发展模式等方面之外,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双一流”建设的要义所在,分析制约学术文化建设的瓶颈,以具体可行的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打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文化
文件中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并指出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育人机制、课程改革、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措施培育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完善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提升协同创新成效;在社会服务方面,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造整体水平高、教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加强海外优质资源吸引力,加强深度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传承弘揚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学术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术信念、学术价值观,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对高校的发展与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学术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吸引与培养优秀师资力量,通过高水平学术活动推动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与创新,通过精神与思想的潜移默化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进而促进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学术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高校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功利主义趋向,研究者一味追求研究项目数量,忽视质量,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其次,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和现行大学制度的束缚,学术管理的行政化趋势明显,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发生冲突,使得学术自由、学者治学理念严重受限。
再次,一些学者以名利为重,忽视高校的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科研道德,缺少严谨治学、潜心科研的精神,学术态度不端正,这些都对高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消极作用。最后,高校激励大家从事学术科研活动和培养相关能力的机制不完善,偏于绩效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削弱了研究者的价值认同感,使学术文化的形成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同时学术环境的物质资源不足,会使许多学术活动浮于表面,很难进行深入研究,影响高校的学术文化积淀。
三、推进学术文化建设路径
1.弘扬学术自由理念。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实现学术繁荣、传承优良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思想与钻研精神是其活力源泉与魅力所在,而知识的传播、增长与创新离不开研究者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大学有义务为学者提供宽松自由的探索与研究环境。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学术与教学自由”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高等教育改革原则,[2]极大地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而促使西方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从单纯的思想自由转变为大学深刻丰富的内涵文化。
2.加强学术道德素养。
提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素养,培养学术诚信、提升学术风气是促进学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升学术道德素养要把广大师生的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的实施重点,重点任务是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强化教师的学术诚信法制观念,将科研诚信教育引入常规科研工作中,可以利用在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考核指标、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等管理方式强化科研诚信观。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不松懈,多渠道地增强其学术自律知识与意识,树立正确的学术观,教师要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作为表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监督。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秉承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念,坚决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浮躁学术风气与行为,要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
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是高校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的有效途径。当前社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举行学术会议,出版学术读物和科学图书,专家学者之间和单位之间科技情报、资料的交换、科学参观访问、科技展览和科技咨询服务活动等。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广大师生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内容;有助于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的过程,对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强化跨学科交流、促进科技合作、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术交流活动的辐射作用,要以长效工作机制为保证,发挥高校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鼓励学术自由、学科交叉,加强引进外来的知识资源,鼓励对外展示研究成果,建立开放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模式,高层次学术交流与普及型、日常性学术交流并行开展等多种形式促进学术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制度化管理,学校在组织、政策、经费上要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活动开展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来开展,以提高整体学术实力。
4.强化学术管理制度。
在提倡学术自由、形成良好学术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学术管理制度的约束及促进作用,为学术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要提升学术权力地位,倡导通过学术委员会等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对学术事务进行审议、评定,提出专业意见,形成学术权威,实现学术自治。将更多自主权下放到各个学院,使各个学院在人才引进、日常管理等方面有更多决定权,使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进行管理,这有利于将创新性作为推动高校不断发展的动力。
同时建立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强调学者的自律意识和自我道德养成,注重自律的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订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明确伪造、篡改、抄袭、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标准,做到查处覆盖全面,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原则的同时,注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高校应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评价改革,如要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考核中要考虑科技工作的周期性特征,防止片面考虑数量指标,要加大质量和贡献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王任.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三个人文维度[J].江苏高教,2016,(3):74-77.
[2]张蕖.学术自由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江苏高教,2016,(5):28.
[3]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S].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3.
[4]曹嵘.开展学术交流工作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5):193-194.
相关阅读:教改论文投什么期刊比较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