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中将文和艺纳入了美学范畴,音乐创造和绘画技术都深刻展示着艺术的魅力。在学生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什么没有把音乐与绘画艺术引入其中呢?在文学中引进音乐美术相关内容,丰富学生情感,让他们热爱文字,接近艺术,从而更加热爱学习,受到启发。
关键词:阅读教学,艺术,音乐
一、音乐的视界
利用音乐作为钥匙,从歌唱者的音色音区、感情的运用、配乐的编排、领唱伴唱的设计甚至前奏等各方面,结合文本,找到突破口,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使之更好地体验和分享。
《琵琶行》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但是仅仅通过文本阅读,很难深入地体会到作品的语言魅力。我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为引子,让学生在琵琶声中体悟作品之精彩。
其中《沁园春·雪》选用了歌唱家刘秉义演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伴奏的版本,学生欣赏前,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歌曲的配乐在何处改用琵琶伴奏?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清楚地听出唱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采用了琵琶伴奏,琵琶声细腻委婉,与前面交响乐伴奏部分表现得粗犷大气、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恰當地表现了这几句词所描绘的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秀美,这种秀美之态与琵琶的细腻委婉相得益彰,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琵琶演奏的美,也体会到白居易对琵琶声描写得入木三分。
其中《蝶恋花·答李淑一》选用余红仙演唱的苏州评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曾有许多作曲家为这首词谱曲,其中采用苏州评弹的谱曲最受好评,从此广为传唱,为什么评弹最能表现该词的情感和意境?试从音乐的角度分析。”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正是琵琶,只听开篇时琵琶声婉转阴柔,唱到“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时琵琶声变得舒展摇曳,待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时琵琶声转为激昂有力,响遏行云。
学生深刻领会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技法变化,把“舒袖”“泪飞”处跌宕的感情与“大珠小珠落玉盘”、“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裂水浆迸”的描写联系起来,学生认为琵琶与本词抒发的深情绵邈的怀念之情十分契合,所以深受听众欢迎。最后,我引用毛泽东的《读〈琵琶行〉有感》中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高度的评价。
音乐是最直接、最容易拨动心弦的艺术,课堂贯穿音乐,可以让学生情动于衷,让音乐激发的情感力量推动学生去接近文字,接近伟大崇高的灵魂。
二、美术的视野
“身法、手法、眼法,一一画出。”(李卓吾语)“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魂来。”(鲁迅)文学与绘画历来关系密切,文学利用空间意象在时间中的延展,寻求如绘画一般的视觉功能,在时间艺术中表现空间的感觉。
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我先呈现了一幅《波斯诗人哈菲兹诗集首叶》木刻插图,图片上有个一头卷发如云的女孩,穿着曳地长裙,迎风在跑,旁边有一丛灿烂的玫瑰。我首先让学生谈谈看到这张图片的感觉。学生分别用“青春、纯洁、爱情、生命、自在”等词语形容。我又问学生,如果这张画是有人在病危的时候最喜欢欣赏的,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谈到了“热爱生命、自由、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纯真”等。我又说,这个人就是鲁迅。在学生的一片惊讶声中,我呈现了“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段话。通过这幅画学生体会到了鲁迅的率性至情,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形成一种阅读的良性氛围。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蒙克的画作,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呐喊〉自序》或《药》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在蒙克的画中那个令人恐惧的呐喊人正张大嘴在拼命呐喊。学生感受到蒙克通过色彩与线条来表现和释放着人类内心深处的压抑、痛苦。而鲁迅把当时的中国比喻作“铁屋子”,沉闷而毫无生机,不正是以文字表现中国人的压抑、痛苦和扭曲?
鲁迅不仅在创作中融入蒙克在绘画中的精神内涵,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在教学《药》或《祝福》的环境描写时,可以呈现蒙克《晚间》、《夜晚》、《病中的孩子》等作品,这些作品的色彩多以暗色为主,灰暗的背景中,压抑的情绪令人窒息。而灰色是鲁迅小说的主要色调。“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这些片段大多以灰黑色为主。天空是灰黑色的,大地是灰黑色的,充塞其间的空气也似乎是灰黑色的,叫人呼吸不得。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鲁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构筑了灰暗、毫无生机的世界,它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预示着故事悲惨的结局。正如他评价蒙克时的语言:“在幽暗的心绪,观察浊世的情形,将隐伏在人间生活得深处的惨淡的实相,用短刀直入地、简捷剜了出来……”把“画”引入教学,通过绘画制造出的视觉效果进行参照,能让学生真切地进入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天地。
和阅读相关期刊:《快乐阅读省级教育论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