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环境工程师论文发表了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我们国家是个传统农业大国,论文分析了土壤环评导则制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导则框架的初步设计方案。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土壤环境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 环境工程师论文,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将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落实“污染预防”的有效制度和手段,将肩负严防新增污地产生的重任。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订工作”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已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以下简称“土壤导则”)列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绿色通道”项目,提速制订并优先发布。土壤导则制订的必要性
土壤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人地矛盾突出,人们对可耕作土地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土壤作为作物生长最基本要素之一,肥沃或贫瘠、干净或坑脏、保持或流失,决定着土地的基本功能,影响着人类的布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土壤污染已成为影响土壤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多起“毒地”事件的连续曝光已全面揭开我国土壤污染的面纱,将以牺牲环境换取繁荣的后遗症公布于众。
环评导则体系亟待完善补充
2015年以来,环保部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进行了重构,明确了“要素十专题十行业”的导则体系架构。土壤与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等环境要素间均存在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评价方法不完善、评价标准缺乏适用性,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迟迟未制定。2016年3月,土壤环境质量相关标准第三次征求意见,将土壤环境质量按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两类进行了区分,并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标准,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土壤导则编制依据不足的困惑。201 6年以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以及系列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法规的出台与完善,为土壤导则制订提供了依据与支撑,借此环评导则体系重构之际,应加快制订土壤要素导则,规范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建设的契机,为土壤“环境风险许可”做好技术支撑的储备。
地下水环评导则管理空窗亟需填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已于2016年1月修订完成并发布实施,因部门职能、评价方法、管理体系等原因将评价目标确定为饱和重力含水层,对其上部非饱和带水仅要求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项目进行包气带污染调查分析,导致地面至潜水面之间留下了环境管理的空窗。土壤导则的制定可填补该管理空位,让地面以下土壤与地下水实现空间立体式管理,为更进一步实现“地下环境”统一管理提供可能。土壤导则制订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类别分为污染影响型和生态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亦可参照执行。土壤污染定量化评价的方法相对成熟,可根据大气沉降、废水排放、跑冒滴漏、同废遗洒、装置渗漏以及事故状态下污染物泄漏等主要途径分别选取不同方法进行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以及矿山采掘项目可能引起的荒漠化、沙漠化问题则可以归类于土壤的生态型影响,此类影响常表现为区域性、隐蔽性和累积性,定量化评估存在不确定性与多解性,难度较大。
就目前我国土壤环境面临问题的紧迫性和土壤环境管理所处的阶段而言,在制定土壤导则时,如何防止新增“污地”产生显得更为紧迫,故本文仅从污染型影响角度探讨土壤导则的设计。但在设计导则基本框架之前,应首先注意以下儿个关键问题。
明确“土壤”与“土”的范畴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面临着比“九龙治水”更为复杂的局面,各部门对“土壤”管理的范畴不一,“土壤”与“土”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农业部门以食品安全为轴心关注耕植土,林业部门从防风固沙角度考虑植物生长土壤层,水利部门以水质保护为…发点关注水土流失量,国土祁门重在研究土的相关机理,建没部门以建设和居住用地安全兼顾土的分类与管理,环保部门明确提出以防治土壤环境污染为主。可见,各部门之问均根据本部门职能需要确定对“土”的管理范畴,环保部门所辖的土壤污染则不仪是土壤学所指的“土壤”概念,已扩展至更广义的“土”,具体分析如下:
“土”或“土壤”的垂向深度。从空间上米讲,土壤环境可认为是由平面范围和垂向深度所构成的立体范围。在平面上,应至少包括建设项日场地红线区域,某些特定的建设项曰类型,可能还需考虑将大气沉降影响的范围纳入其巾。在垂向深度上,传统意义的“土壤”一般指2米以内具有耕植能力的土壤层,但场地环境修复所指的土壤远超该深度,如北京焦化厂修复工程深度达18米、常隆地块修复开挖深度超过6米,即环境修复所指“土壤”基本等同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小“土”的概念,与传统意义的“土壤”存在较大差别。
“土”或“土壤”的粒径大小。在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中,土壤颗粒组成以粒径2毫米为界,小于2毫米时按粘粒、粉粒、砂粒所r与比例划分,划分级别多而细致;大于2毫米时一般称为砾质土或砾石土,划分较粗放,已非纯“土”。按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对松散介质的划分方法,粒径2毫米恰是砾砂与圆砾的分界点,可视为砂与砾的分界,超出了“土”的范畴。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对象涉及土壤学中“土壤”,也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所指的“土”“砂”“砾”等,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导则制汀时应了以界定,便于操作。
衔接其他要素或专题环评导则
从土壤污染的途径可知,土壤导则将与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生态、风险等导则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三废”排放是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直接涉及大气和地表水的导则,如大气沉降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根据大气导则可计算特定污染物的沉降量,但未能与土壤污染建立必然联系,通过大气导则计算出的沉降量如何造成土壤污染,并评价其污染程度则需在土壤导则中考虑。跑冒滴漏和装置渗漏是建没用地土壤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地下水导则在这方面为土壤导则做了两个铺垫,—是对改、扩建项曰要求开展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二是默认了包气带的天然防渗能力,客观承认了土壤具备一定的纳污能力(环境容量)。风险事故是导致土壤污染的另一因素,由于土壤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上位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尚未颁布,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在修订巾仅对土壤污染风险提…定性分析的要求。上述内容表明,土壤导则涉及与多个环评导则的技术交叉,制订时将存在诸多问题,应慎重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
兼顾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同定污染源的核心管理制度,其与环评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未来环保工作重点之一,制订土壤导则属于“划框子”的工作,应充分兼顾固定源排污许可。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而言,污染是被动义必然的,任何形式的污染物排放或渗漏均最终以之为受体,承接固定污染源成为这两个环境要素的必然特性。目前,法律和管理层面均未明确土壤环境是否可接受污染排放,难以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衔接。借鉴英国对土壤与地下水的管理模式,建议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引入“环境风险许可”的概念对接排污许可。土壤导则初步设计
土壤环境的构成以固、液、气三相存在,目前液相和气相的研究程度相对较深,各类监测、预测、评价方法较为齐全,而同相除检测方法相对成熟之外,预测与评价方法仍很欠缺,现阶段不适宜纳入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之中。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整体要求,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进行初步设计。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预测分析与评价阶段和结论阶段四个部分,详见图1。
准备阶段
收集反映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土壤环境基础状况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区域基础地质、水文地质与土壤的相关参数以及环境现状数据,熟悉区域尺度上土壤环境背景及分布特征。根据建设项日相关资料,初步分析产污节点,识别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源及特征污染因子,判断污染负荷。丌展现场踏勘,并结合前期资料的分析成果,初步了解建设项曰场地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环境状况、用地性质及土壤类型与特性,初步识别周边与土壤环境有关的环境敏感点,判定评价等级并确定评价范围与评价重点。
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
在前期资料收集分析及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基础上,开展评价区和建设项目场地两个尺度的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调查土壤组分、质地、类型、分布及与地表水、地下水等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调查土壤环境污染源,查清相似污染源及其分布状况。根据建设项目总图布置特征,分析污染源分布与污染发生途径,有针对性地布置土壤环境监测点。按照识别的特征因子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相关标准,筛选监测因子,建议土壤环境监测评价期内仅开展一次,且于建设项目正式动工之前完成,其重要作用是留取土壤环境背景数据。必要时,开展室内外实(试)验求取相关参数,如颗粒分析、淋滤试验、人渗实验、弥散试验等。
根据监测数据,按用地性质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进行评价。土壤环境现状已超标的建设项目,应进一步查清超标原因,并提出对策,绝不能因现状超标而限制建设,应秉着“劣地优用”的原则,尽量优先使用超标地块进行项日建设,减少新增污染地块产生。对在建设项目场区内不产生人体健康暴露损害的超标因子,可暂时进行搁置,采用“以新带老”的措施加以控制;对超标指标可能影响厂区内人体健康的建设项目,应依法按程序进行治理修复,或进行风险管控。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引导“劣地优用”,让企业优先使用“劣地”进行项目建设,以免形成企业避用“劣地”而独好“优地”的劣币效应,无法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预测分析与评价阶段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定性分析、半定量评价和定量化预测三个层次,对于大多数项曰而言,定性分析或半定量评价即可,仅少数极其重大、敏感的建设项目适用于定量化1预测。定性分析应将污染源类型、污染物类别、污染途径、污染受体等捕述清楚。半定量评价应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给出物料平衡图,明确可能进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指标、渗漏量、污染物浓度等,条件充分时,可采出简单公式进行预测评价。定量化预测则要求给出进入土壤环境的污水、废气、废渣的具体通量,建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概念模型,给定预测所需的计算参数,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在一定保证率、工作精度和情景条件下,根据识别的污染特征因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指标,预测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
结论阶段
评价结论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应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给出预测超标或不超标的结论,对于预测评价不超标的建设项目,给出减少影响的建议。对于预测超标的建设项目,应基于经济技术可行性提出污染防控措施,再次进行预测分析,探讨经济与环境共赢的交叉点。对于预测超标且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建议调整建设内容或加强污染防控措施,尽可能做到“劣地优用、良地省用、优地食用”的土壤用地原则,提出污染整体控制方案,提高“劣地”利用效率。结论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均在不断探索,寻求适于我国国情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鉴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初次制定,在基本保证科学完整的条件下,应充分考虑基本国情,以解决当前亟需问题为导向,尽快制订并颁布实施,防止或减少“毒地”产生。
土壤污染确是土壤环境的突出问题,但不是唯一问题。土壤次生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等也是土壤环境影响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冈素。仅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层面难以有效加以预防,建}义从区域管理、规划设计等层面尽快制定相应技术规范进行控制。
推荐阅读:《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杂志是由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和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主办的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环境科技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18/X,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