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艺术类论文投稿发表了音乐创作与情绪情感在美学的相关联,音乐的产生是人类创造的结果,论文以音乐美学中的情绪情感为出发点,探讨了音乐创作与情绪情感之间的联系,进而上升为某种情感的体验,这也是音乐创作者今后的为之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类论文投稿,音乐美学,情绪,情感,作曲
在我国汉字形成初始,古人就已有了对于情感和心理相联系的认知,因此从诸如“怒、急、想”等字可看出都有“心”字作为偏旁的存在。到了明代,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更是强调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概念。关于人的心理过程在西方的研究中也有“三分法”体系,即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也就是知、情、意的三个方面,而美学家显然是倾向于“三分法”,因为他肯定了“情”在认识及意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心理过程中的“情”在音乐审美中反映出的情感与情绪,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在《普通心理学》中就有关于情绪情感区分的论述:“情感这一概念较多的用于表达感情的内容,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绪,则常用于感情的表现形式方面,它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转至音乐领域内,可以理解为情感是对于音乐作品长时间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被大多数人群所认可的思想结论,而情绪则是每一个人所持有的外露的喜怒哀乐等较不稳定的即时性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既有可能是在听音乐之前就携带的,也有可能是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的。
对于情感情绪的问题,就笔者个人来说结合上自身专业是更有利于谈这个问题的。通过学习笔者知晓了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情绪问题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音乐审美、立美活动的心理研究上来。简单来说就是以“音”与“心”为出发点,研究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以及相互间会产生何种影响。那么前面已经提到过由“心”衍生出的情感、情绪的不同概念,可见音乐的音响运动形态可以反映或是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进而上升为某种情感的体验。
也就是说音乐不能直接的表达人类的情感,它所能够表达、再现的只是人类情感的动态结构——情绪状态。不过笔者认为,虽然我们所讲的音乐审美是站在高级生物人的角度上,因为作为更高级别的心理状态,“情感”只存在于同样拥有高级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的人身上,但是情绪却是每一个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共有的心理状态,只是有繁简之别而已。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音乐美学情感情绪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最后是否达到了情感这一程度的基础上,不过这一前提从音乐作品的产生上就可被印证。中国古代就已有了对于“声”、“音”、“乐”的区分定义,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和”,更是点名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谐和关系。
再回到最初的音乐作品的产生上,作曲者是人这一前提就奠定了它有赋予音乐情感的能力。从音乐创作来看音乐审美中的情绪情感问题,不妨举例更为直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单说其熟知度一定是无人可及的,而87版《红楼梦》影视剧中的音乐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曲作者王立平先生立足于整部作品悲情的审美原则,用音乐使人物形象活起来,使听众对剧情以及人物形象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引起共鸣。不过考虑到歌词的提示性太强,这里我们不从主题曲《枉凝眉》中探究作曲者是如何浸入情绪情感的,而是从同样出自王立平手,和《枉凝眉》用了同一曲调却不填词的《引子》中研究其蕴含的情绪情感。
聆听《引子》这首作品,可知其旋律是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加一变宫的六声音阶,保留了鲜明的中国传统音调色彩。再看主旋律的动态结构,整首乐曲的旋律非常流畅,却让人有百转千回之感,正是因为曲作者选用的旋律走向是上下迂回的,这种声响动态会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反映到情绪上就是一种对于曲调走向的“失望”,与原著相结合进而得到更深刻也更明确的“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的哀婉凄凉。从配器方面,作曲者所用的诸如古琴、古筝、二胡、琵琶这类色彩鲜明的中国乐器营造了极为浓厚的中国古典意境,由二胡演奏主旋律,却仍可隐约听到西洋弦乐组的背景烘托,这种融合使中国古典韵味突出的同时,又不至音乐过于单调,是极其巧妙的手法。
而突出的二胡声响更是将哀婉凄凉做到了极致。这种“音”与“心”的影响其实是相互的,以《引子》为例,我们在听时就已不自觉带入了对《红楼梦》的印象解读,因此聆听时原本就下沉的曲调会被我们自身携带的低沉情绪赋予更多的悲情色彩,久而久之这首乐曲的情感就得到了鲜明的定论:带有哀婉凄凉之意的表现宝黛悲剧结局的音乐。然而做一假设,如果听者之前并未接触《红楼梦》这一著作,也不知其所讲,那么他在聆听时,所产生的情绪或许就只有悲伤这一简单的心理状态,若要得到更为稳定的情感,那么所得结论甚至有可能与大众所得大相径庭。这就是歌词在音乐审美中的重要决定性作用。通过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音乐创作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是具有极为重要地位的,这一过程的影响也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只要是人类活动,必然牵扯情感情绪。因此在从事音乐创作时,情感情绪的影响自然也不容忽视。从心理角度出发,以“音”与“心”为出发点研究分析音乐创作过程,是更有利于领悟到其间美感的,也是也是更具理性与深刻性的方法,这也是音乐创作者们更应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修林海,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郭世锦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阅读:《艺术广角》(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一份综合性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它自创刊以来的一贯宗旨是:高举当代性、综合性、学术性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