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金融师论文范文互联网金融布局农村的思考

时间:2016-10-26分类:财政金融

  我国科技在不断发展中,金融管理中也融入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目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本文是一篇金融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互联网金融布局农村的思考。

金融师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农业地域分布广且差异较大,大量农村居民主要依赖传统的金融服务,但传统金融在“最后一公里”服务方面仍有欠缺。随着互联网技术向各行业的不断渗透,农村金融也紧跟“互联网+”时代脚步开始迅速发展。本文立足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的契机、技术和政策支撑以及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深化金融服务环境建设、结合地区特色产业规划发展、开展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移动金融

  一、引言

  今年两会,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这是政府发出鼓励互联网金融结合“三农”促进农村金融深入发展的积极信号。近年在国内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其依靠创新的模式迅速占领农村市场,例如,阿里、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不断将触角伸向农村地区,蚂蚁金服携手其生态合作伙伴实施“金融+电商+农业生产”的闭环农产品供应链布局,可溯贷对互联网“三农”大数据进行整合以打造中国主流的智慧农业产业生态圈等。我国农业地域分布广且零散,地域差异显著,农村金融的需求不统一,且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度不足。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不断收缩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点,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借贷手续繁琐,农民本身的金融知识不足,造成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够。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金融支付服务等方面的落后以及互联网人才的缺乏,都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形成制约。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各方应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着重考虑用金融创新和互联网技术来深度解决涉农金融需求,精准区分涉农金融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加强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金融领域存在大量融资需求,我国在种植、养殖方面从业人口接近5亿,其金融服务需求远没有被满足。随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农户贷款增速已有明显提高。据央行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22.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由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大量多种形式的资金需求逐步呈现,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农业规模化的发展需求。农民收入日益增长,存款总额基数增大,对投资理财和消费也逐渐有所需求。传统的金融机构考虑到农村地区理财风险等问题,基本上仅提供定期存款产品,品种较少,加之农民对理财缺少概念,财富的积累基本依靠收入等现金流的流入,基本上未对资金等资产增值进行配置。此外,农村还存在大量的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器具购置需求,随着城市电商渗透率的逐渐饱和,农村电商已成为下一轮“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各方争夺的市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电商触角的延伸,让农村购买力得到释放,逐渐实现了与城市无差别的商品消费,但为数不多的农村人口拥有个人电脑,会在电商上购买商品的用户较少,潜在客户群体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新兴入口,形成移动网购新模式。据艾瑞咨询数据,2015年移动端网购交易在网购总交易额中的占比首次超越PC端,达到55%。基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兴起的“微商”群体快速发展,正在构建以社群为核心的去中心化移动电子商务新模式。同时,电商渠道下沉逐渐促进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迎来进一步爆发的空间。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撑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今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互联网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完全覆盖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对农村金融市场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且政策的支持也给互联网金融机构涉足农村市场提供了保障机构,金融服务如何借助互联网更好地覆盖升级转型中的农村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支撑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如指纹、虹膜、人脸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手段更加安全、便捷。应移动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多类型的、经常性的、对可能不可信的平台进行支付。央行根据场景应用需要推出了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的规定,适应于不同的开户渠道和差异化支付服务。此外,银行开户手段也日益丰富,已有可替代柜台开户核实用户身份的方法开始应用,各种支付技术发展臻于成熟,形成适用于多场景、可替代互补、高效运转的支付体系。

  (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定义农村互联网金融区域可发展程度为在某一农村区域,结合传统金融和现有设施及技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逐利驱动后,推动互联网金融可发展到的瓶颈值。定义农村互联网金融区域发展成熟度为在该农村区域金融已发展到的成熟情况,体现在农村地区可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品种情况、普惠金融覆盖度、金融服务便捷及安全性、涉农金融机构资本稳定良性发展情况以及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等指标上。可以推断出如下结论:1.每一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可发展程度是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会让其优先布局区域可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尤其是在东部地区以及较发达地区,形成金融服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因此,应区分当地“三农”特色情况,给予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实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普惠金融覆盖度。2.随着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成熟度是越来越接近于区域可发展程度,直至瓶颈问题的解决和技术进步后,区域可发展程度获得提升,区域发展成熟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推动瓶颈问题的解决,发展技术及进行应用推广。从农村金融服务种类和广度横截面上看,区域可发展程度、成熟度均呈倒金字塔型向上进化。3.区域发展成熟度提升情况,体现了该区域的金融服务程度和经济发展活力,有助于判断区域发展情况,应区域发展需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支持,推动瓶颈问题的解决,提高区域可发展程度,这两个指标相互制约。

  (五)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金融机构发展方面,多类金融机构并行发展、竞争互补。传统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和涉农客户资源等优势,下沉服务重心,紧密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丰富金融服务产品,大力开发网络、手机、微信等电子银行。由于农民对传统银行的依赖,其已部署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将留住一定的客户资源,并始终拥有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务底层终端接口资源。新型的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诞生的互联网银行,具有互联网思维先天优势,在解决了农村信用问题后,能够紧随“互联网+”时发表展趋势,探知农村金融市场的脉络,拥有客户各维度大数据,更易在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创新突破。为开发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发展起来的涉农电商,包括阿里、京东等成熟电商,还有适应农村各区域特色发展起来的区域农村电商,拥有客户流量和沉淀下来的物流资源,形成了农民与互联网联通的实物流通网络。应农业生产各领域环节、农民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发展起来各类金融相关App公司,通过屏幕与用户实现接触、互动,实现主动服务“三农”的模式,形成对主流金融服务模式的补充。最终将形成传统和互联网银行为资金流通汇聚的双核心、各类支付公司为资金流的转接点、农村电商承实物流通交换、涉农App为有效互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金融支付服务等方面落后,需要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光纤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能存在同质化设施重复投入问题。2.我国地理分布上,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保险业的产值、金融从业人数、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等指标上,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为降低成本,可能会收缩在该类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降低金融服务覆盖力度。3.为快速抢占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相关互联网企业可能从城市或其他已发展的区域复制同样的金融产品,未能充分顾及对应区域的“三农”特色、当地资源情况以及金融可发展程度,造成金融资源浪费和对应人群不能有效得到高质金融服务的矛盾。4.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用上,由于观念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均衡,互联网金融服务人群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引导多类型人群使用互联网金融工具,全面提升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影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推广程度。5.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银行对农村人口缺乏足够的征信数据,且农村各地的民风和守信道德标准不一,为风险管理带来困难。

  三、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金融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服务进

  村入户,优化资源配置当前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须利用好现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新进机构和新建核心系统需要去机构化,探索采用同质化托管等模式。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结算账户、支付工具、清算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围绕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提速,加大对光纤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在便利农民足不出村办理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支持助农金融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点相互依托结合建设,避免重复投入。积极探索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技术开发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填补基础金融服务空白,提高覆盖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而各机构特质化不可替代的服务则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绿色节能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二)结合地区发展规划和特色产业,抓准金融服务需求,丰富金融业务品种

  各金融机构应紧跟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形势,围绕政策在相应地区的倾斜,充分利用信贷、债券、基金、股权投资等多种融资工具,支持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其次,各金融机构要依据对应区域的农村金融可发展程度,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等着重发展农村电商等互联网相关产业,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比如,在投资理财上,开发形成金融超市平台,提供各种投资理财需求产品,除了传统银行的理财,还可考虑以土地为依托的实物资产配置和农业生产投资,发展农村产权融资业务。此外,各金融机构还应积极发展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多渠道提供服务。

  (三)开展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权益保护

  政府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全面推广农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不断优化用户体验,畅通消费投诉的处理渠道,建立快捷纠纷调解机制,提升用户信任度。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使用宣传,提高拓展力度,促进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增加使用网络、手机等电子银行的人数,多方位提供农民获取信息和金融服务的途径。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信用与信贷联动

  通过政府推动信用效用示范,开展信用先进村和个人评定,通过优先授信、优惠利率,发放无抵押免担保的贴息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提升农民对个人信用的重视。鼓励当地政府及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成立面向“三农”的信用服务机构,完善电子信用档案,加大涉农人群、机构覆盖率,将农业及农民信用评定政策细化。农民人际关系网络基本上是本村村民、在城市的子女及亲戚等外延关系,通过对人际关系、消费习惯、收入,农民对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互联网个人信贷产品使用情况以及电商商品消费支付情况等数据分析,建立起可靠的个人信用分析系统。配合农业供应链、产业链等环节大数据抓取,实现农村信用有效、全面评价,探索建立“三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五)加强金融监管,及时防范化解风险,培育安全可控的农村金融市场

  在监管方面,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以技术和制度为抓手,积极构建机构内部安全保障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防控体系,继续发展官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合作金融,提高农民对金融安全和稳定性的利益共同诉求,利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防范市场风险。建立并充分利用三农信用评价体系,防范信用风险。针对农村金融最大的风险自然灾害,引入农业保险,丰富涉农险种,提高农户购买保险意识,并支持指导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对各环节的自然灾害类风险进行监控。
  金融师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国金融》杂志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方针政策、探讨现实金融政策、研究实际金融问题为主旨,坚持“相伴金融职场,滋养从业能力”的办刊理念,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力于传播和弘扬先进金融文化,在我国经济金融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