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国很多教育机构都在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多研究,语文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语文教师也对此进行过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
摘 要: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育,教育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的单纯追求训练,而忽视了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思考。 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误尽苍生的不是语文,而是教师。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传统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筛选的都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甄选过的经典大家的经典著作,极深的历史和社会内涵,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固然能够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但是脱离社会实际、时代感不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基本很少共通性,因此,学生们在理解和感受上存在极大的心理差距。为了修正这种不恰当的选文观,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职业化的文章。比如《致加西亚的信》,曾是风靡海内外的著名职场指导书籍;《你在为谁工作》等各种职场启示录融故事性启发性于一炉;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模块中的首选文章。再比如各种名人、名企成长壮大的励志成才书籍,我们都可以选取经典篇章进入新的语文教材。
正是这些鲜活的、时代感强、贴近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教学材料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新的面貌。才能在学习中促进学生们职业素质的提升。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 ,带来了新的活力。因为新课标在指导思想上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从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挖掘文本,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内在品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指不但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唤人文精神去充实和武装学生。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所以,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就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教育的过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这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3.利用文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和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对其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这都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因此,如果学生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因为语文新课改或者说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在转变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并巩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家级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旬刊)创刊于1963年,由曲阜师范大学主办。以教学研究为主,探讨新课改语文教学规律,展示中小学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员的理论研究成果,再现一线优秀教师的执教风采。中国知网(CNKI)来源期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