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历史研究论文发表了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论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把河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古环境变化联系起来,探讨这些文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时间演变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单位。
摘要: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计算最邻近平均距离和Pearson相关系数,并借ArcGIS10.2等相关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国家级文物单位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一些古都型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类型上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2)从时间上看,先秦、明清和宋元时期的最多,密度最大的分布于海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最少,(3)影响文物单位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文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及评选标准。
关键词:历史研究论文,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
1引言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研和社会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1-2]。目前对文物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具体文物的保护手段来展开,且有一定程度的保护绝对化,单一化及保护区对立化的趋势。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文物的时空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的关系[3-4],有青海地区[5-6]、长江中下游地区[7]、巢湖流域地区[8];对文物个体形态特征、叠压关系的研究[9],研究古遗址文化空间迁移[10-11]、空间分布,而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物研究还相对较少。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属于华北平原,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三面环山,西北部是太行山区,西部是伏牛山区,南面是大别山区,中部为平原,境内河流众多,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以淮河流域为主,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40C,是国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区。河南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都非常便利。河南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曾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诞生了譬如开封、洛阳、商丘等古都,河南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颇具特色。2.2研究方法文章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文物局。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按文物所属时期年代分类。ArcGIS底图来自国家地理信息数据中心,在ArcGIS10.2中用ArcToolBox工具裁剪出河南省市域与河流分布。通过最邻近平均距离分析法来判断河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是否均衡,并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国家级文物单位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3时间演变及特征
按照历史发展特点和评选标准可以将河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以来7个时期。如图1、图2。由图1、2可以看出来这些文物单位是以先秦、宋元和明清时期为主,明清以前各时期的文物数量呈“U”型变化趋势,而文物的类型也是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先秦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这一时期时间比较长,文物单位的数量是最多的,占总量的31.92%。宋元和明清时期据现在时间相对较短,受自然环境破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与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相比较小。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这三个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数量相对较少。在各种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中,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古遗址和古建筑,由于佛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原的,在这之前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寺庙建筑的,石窟也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与寺庙的出现时间几乎是相同,古墓葬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尚未被发掘,也有许多被一些不法分子偷盗破坏,还有一部分由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缺乏保护意识,在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遭到大量毁坏,而被发掘的规模较大的且保存完整的墓葬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古遗址和古建筑的文物数量相对较多一点。从图3中可以发现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沿河分布的,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郑州、洛阳两市;淮河流域的分布则相对分散,基本上都在其支流附近,呈疏散的点状分布;海河流域的文物主要集中在安阳与焦作,沿河流呈带状分布,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数都分布在平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有限,生产力不发达,高海拔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方便且缺乏水源造成的。而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条件非常适合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是人们选址的首要考虑地区。4.2市域分布特征分析用ArcGIS10.2对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市域分布图(图4)。
4河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域分布
从图4中可以看出,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文物单位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多,两市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两个核心增长极。安阳、焦作、许昌、平顶山等地区次之,而濮阳、济源和漯河三市的文物数量最少,文物的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征,中北部多,边缘少。总的来说,郑州、洛阳、安阳、许昌、焦作的文物分布数量较多,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商代中期的都城,中华文明轴心区,下辖还包括登封、新郑、巩义、新密这些历史文化名市名县,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千年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安阳、许昌、焦作这些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加快河南振兴的重要发展城市,因此文物的分布及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
5影响因素
5.1人文因素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遗址丰富。河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选择在这里建都或迁都这里,尤其是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等地区,在古代历史的发展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几个地区都是古都城市,因此这几个地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比较多的;其次就是各地市的开发保护程度以及对这些文物遗产的重视度,文物遗产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物遗产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GDP收入,而且对各地市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为带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出力量。5.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它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4)公式中r为个数据的相关系数,当r>0是表明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关系,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是负相关关系,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不相关;|r|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越高。N表示变量个数,Xi是河南省各市的经济生产总值,Yi是河南省各市文物单位数量。通过计算河南各地市的生产总值和国家级文物单位的数量,可以得出2006年r=0.6161>0,2013年r=0.8919>0,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且相关程度较高,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就越多。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正相关的关系会越来越显著。这说明一个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关系。5.3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关于文物认定的标准是2009年实施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一条就是各地在开展文物认定工作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物认定的年代依据之一。文物认定的对象可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制作或形成的各类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化资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制作或形成的具有重要或代表性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资源。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可以直接进行文物认定。这与各地县市的重视程度有关。从不同批次的评选结果来看,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焦作、安阳等地区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文物的评选,而漯河、濮阳、济源等地区的文物评选却并不多,一方面这与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漯河、济源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地市位居前列,另一方面,各市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文物的重视度和申报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河南对国家评选政策和制度有很强的敏感性,应当充分挖掘出河南各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加强加快自身的发展及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6结语
河南省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空间上看,这些文物的总体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些古都型的城市;从时间演变来看,先秦时期的文物单位数量最多,其次是明清和宋元时期,最后是隋唐五代、秦汉、近代以来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古墓葬、石窟寺及近现代建筑比较少。第三,截止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河南省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344处,在全国各省之中并不是最多的,进一步申请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很大。
作者:杨嫚 冯渊博 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推荐期刊:《文化艺术研究》(双月刊)创刊于2007年,是由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戏剧艺术刊物。发表最新创作整理的优秀剧本(包括现代剧、新编历史剧、经整理加工的传统剧),当代著名艺术家及艺坛新秀的艺术经验和勇于探索的心得,同时发表有关戏曲改革和现代戏剧创作方面的理论及有关戏剧史料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