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林业科学论文发表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让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产业结构经过很大的调整,不仅带来了效益,同时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
摘要:从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强化后期产业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着易遭受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危害、退耕农户积极性不高、造林密度过大、缺乏抚育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及时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分类经营、建立退耕公益林补偿制度,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推行GIS技术的应用,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扶持、带动退耕还林产业经济发展,将退耕地的防火、病虫害防治纳入到当地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中等对策。
关键词:林业科学论文,退耕还林,成效,问题,对策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安徽省自2002年被列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后,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98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30万亩;涉及16个市84个县(市、区)的173.2万农户,下发各项补助资金105.4亿多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从中直接收入达3400元。
2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效益
2.1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提高了森林覆盖率3个多百分点,优化了林分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丰富和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显著效益。以安徽大别山区来说,退耕还林前该地区由于砍树种粮,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0.0%。该区境内的岳西县,工程实施前全县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65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8%,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质量。退耕还林后,全县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4.7%提高到70.5%,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015.7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2.2产业结构得到极大调整
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种植、养殖、加工、舍饲养畜、农村商贸、林产品种植加工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退耕农户因此走上了致富路。以歙县北岸镇新桥村为例,村民汪乃威承包800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创出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粮食下脚料加工成饲料→饲料养猪养鸡→林间种草养羊养鱼→禽粪返地育林→生态旅游观光”的发展模式。广德县誓节镇茆林村,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村栽种红壳竹面积已达3259亩,平均亩年产值由过去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余元,经营红壳竹年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50余家。
2.3后续产业培育得到加强
退耕还林带动了林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林产品的加工和资源的增值增效。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2831.5亿元,是退耕还林前的十几倍。以黄山区为例,退耕还林竹类造林3.8万亩,形成6个“五千亩毛竹基地”、2个“万亩竹海基地”,15家毛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60多万根。淮北地区以杨树等用材树种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达1800多家,年加工能力320万立方米,年销售额50亿元,年利润5.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成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4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安徽省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景点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迅速增加,黄山、天柱山、九华山旅游业日益火爆。另外,随着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周边地区的退耕还林户到景区务工、经商人数增多,退耕户的收入、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退耕还林特色林产品的销售也已成为安徽各地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亮点,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物流、资金流,更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和新的机遇。
2.5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植被
安徽省从实际出发,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村沼气、太阳能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确保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以保护森林资源。如和县新建沼气池1668座,节柴灶25781座;庐江县新建沼气池16000座,太阳能13000座。
3经验与启示
3.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是退耕还林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退耕还林工作一开始,安徽省就及时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时任常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由省政府副省长和副秘书长担任,省林业、发改、财政、农委、粮食、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在省林业厅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各工程县也成立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机制,实行造林成效与政策补助挂钩。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群众一齐上的氛围。
3.2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工程管理,是保证退耕还林质量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相继制定了《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操作细则》、《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种苗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权登记暂行办法》、《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实施细则》、《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严把各关键环节。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严格技术标准,细化落实技术措施,认真编制作业设计。二是严把造林关。从整地、苗木、栽植到管护,层层建立责任制,林业技术干部深入基层,跟班作业。三是严把中幼林抚育管理关。各地及时开展抚育间伐等森林经营活动,加强林木后期管护。
3.3严格造林质量,强化检查监督,是保证退耕还林高标准的重要措施
安徽省针对大面积退耕还林,2005年及时出台了《关于强化重点工程管理,全面提升营造林质量的意见》,成立了造林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了营造林质量评比制度,负责对全省的造林质量实施监督,并在太和等五县(区)推行退耕还林监理制试点。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实行“县自查、市抽查、省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并及时进行通报,对质优的提出表扬,质差的点名批评,并督促立即整改。
3.4明晰林业产权,做好确权发证,是保护退耕还林者权益的根本方法
安徽省自2005年开始,把林权证发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省成立了林权证发放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退耕还林林权发证工作的通知》,两次召开林权登记发证专项会议。厅领导分片包干,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并每10天通报一次发证进度,有力地推动林权发证工作。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及时部署、落实。林权证全面发放,保护了广大退耕还林者的利益,使退耕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3.5规范运作程序,及时兑现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保证
为规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省直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不定期对钱粮补助资金兑现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各地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每年检查验收后,按照“五不准”要求,及时将国家补助款通过“一卡式”足额发放到退耕户手中,做到不变通、不走样、不流于形式,坚持按期张榜公布,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3.6加强档案管理,做好信访工作,是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徽省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县以上建有档案室,乡镇设档案专柜,档案有专人管理,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乡镇四级退耕还林档案管理网络。省退耕办有专人负责群众信访工作,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还设立了厅长信访接待日。退耕办积极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处理好各种案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3.7优化林种结构,培植后续产业,是实现退耕还林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安徽省针对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开展了“回头看”活动。从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合同签订、造林质量、政策兑现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及时召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黄山市将工程初期营造的3.8万亩经济价值较低的树种进行了更换和调整,全部选择竹子、山核桃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兼用性树种。石台县丁香镇通过开展“回头看”,在山茱萸林下种植无性系优质茶,每亩一年就有800多元的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4存在问题
4.1退耕还林面广、树种单一,极易遭受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多数县退耕地块与农田交错,农作时焚烧秸秆对周边退耕地造成威胁,安徽省虽已禁止焚烧秸秆,但管理难度极大,在环保部2013年6月13日公布的全国秸秆焚烧分布遥感监测结果中,全国共监测火点165个,其中安徽占了111个,工程区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同时,树种大多数以杨树为主,占退耕还林面积45.34%,极易造成病虫害。
4.2退耕还林经济效益比较优势下降,影响退耕农户的积极性
没有取消农业税之前,加上粮食价格低,实施退耕还林比种粮更实惠,但现在退耕还林比较经济效益优势明显降低,退耕户积极性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种粮和农资补助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含金量下降,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补助已低于种粮和农资综合补助标准。二是安徽退耕树种中杨树、湿地松所占比例很大,在当前木材总体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已严重影响了退耕农户巩固成果的积极性。
4.3部分退耕小班造林密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抚育
安徽省2005年以前退耕还林多数地块造林密度过大,郁闭度大于等于0.7的林分面积已达50%。密度大、郁闭度高极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不及时加以抚育,就会导致森林生长不良,影响经济效益。
4.4退耕还林管理方法传统,难以高效反映信息变化
安徽省退耕地块分散破碎,大部分工程县退耕还林信息量非常大,不少地方退耕管理仍使用1:25000比例的地形图和老图纸,多以位置示意为主,界限不准。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难以及时、准确、全面、高效地反映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变化,不能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
5对策
5.1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及时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应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抚育工作的技术指导,结合国家中幼林抚育项目,对所有退耕地块进行全面摸排,将抚育任务落实到村、组、小班。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林地和林木生长状况,对所有进入抚育间伐期,林木明显分化,枝下高达到林分平均高三分之二以上、林分郁闭度大于0.7以上的林分实行全面间伐。对生长衰退的林分,即时更换树种,以调节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5.2实行分类经营,建立退耕公益林补偿制度
退耕户对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应对退耕还林地进行分类经营,将生态重要区位或生态脆弱区域划为国家公益林;将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危害的划分为商品林,种植如笋竹、油茶等兼用树种。纳入公益林的,国家应给予一定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纳入商品林的,各级政府应着力培育特色林业产业富民。
5.3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推行GIS技术的应用
安徽省退耕地块过于零碎、分散,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只对自己负责的小范围内情况了解,缺乏对整个县退耕工程全面管理,且有些地方管理队伍不稳定,衔接不流畅,给工程后期发展带来很多的不便。安徽省应结合林地“一张图”建设,逐步推行GIS技术在退耕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和研究手段。
5.4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退耕还林产业经济发展
安徽省农业生产条件较西部工程省有较大优势,目前全省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关键问题在于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成为一项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农林产品生产的制度政策。龙头企业的市场引导作用,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退耕户的稳定增收问题,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安徽省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对林业龙头企业给予相应的专项资金扶持,以加强退耕还林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林农的联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技术推广模式,引导农户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退耕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都应给予大力支持。
5.5将退耕地的防火、病虫害防治纳入到当地
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中防火、防范林木病虫害现在已经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针对退耕地块火灾、病虫害存在的隐患,应加强预测预报,建立森林灾害联防制度和应急反应机制,把退耕地块的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到各地的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中,切实提高防灾效果,确保林火、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覆盖所有退耕地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第367号令)[EB].2002-12-14.
[2]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退耕还林管理暂行办法(林造[2002]100号)[EB].2002.
作者:程光茹 单位: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推荐期刊:《江苏农机化》杂志是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管、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主办的一本立足本省,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科技人员等多种需求的信息性农机科技普及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