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在癌症患者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中包括有体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精神疲劳等,显示机体某个器官或整个机体功能明显下降。本文是一篇当代医药论丛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对骨肉瘤病人癌性疲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收的骨肉瘤患者一共有82例,采取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采取针对癌性疲劳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程度给予对比研究。结果: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的疲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肉瘤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癌性疲劳程度得到明显下降,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肉瘤,癌性疲劳,效果
需要对癌症患者的癌性疲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疲劳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对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1]。本文笔者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收的骨肉瘤患者一共有82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收的骨肉瘤患者一共有82例,其中脊椎肿瘤一共有37例,四肢肿瘤一共有30例,其他部位骨肉瘤一共有15例。采取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采取针对癌性疲劳的护理干预。1.2.1满足生理需求,减轻生理不适在对患者采取临床治疗以及护理过程当中,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观察以及做好相关记录,尤其是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肌肉紧张程度、面部表情以及躯体活动情况。另外,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经常巡视病房,明确了解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的相关情况,例如,恶心、头晕、腹部疼痛、腹泻、便秘以及头痛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1.2.2劳逸结合,减轻疲劳临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协助患者制定一个相对应的休息以及活动计划,在早晨以及晚上睡觉之前进行有氧活动,例如,散步、体操以及打太极等。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每天采取有规律、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的患者,其癌性疲劳水平会明显下降。1.2.3提供舒适住院环境,缓解疲劳临床护理人员要为骨肉瘤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各种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措施都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保证各种临床化疗药物可以及时、准确的执行,同时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没有化学治疗药物向外渗出,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有效。1.2.4心理护理,争取社会支持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解决问题,进而获取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临床护理工作。患者的负性心理会增加其对于疼痛的敏感性,所以,应该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暗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进而使患者心理压力明显减轻。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程度采取EORTC(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组)的疲劳问卷内容,具有2项表现的患者属于轻微疲劳,具有3-6项表现的患者属于非常疲劳,具有7-8项表现的患者属于极度疲劳[2]。
2结果
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的疲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癌症属于一种慢性能量消耗的过程,癌细胞会迅速增长,消耗机体当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氧气,使患者出现体质量下降、内分泌失调以及肌肉异常的,并且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物质进入大脑组织当中,会使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疲劳感染。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5],对骨肉瘤患者的癌性疲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癌性疲劳得到明显缓解,在临床护理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营造舒适环境以及劳逸结合等相关措施,使患者疲劳感得以明显减轻。本文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的疲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基本相同。综上所述,对骨肉瘤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癌性疲劳程度得到明显下降,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可以在临床当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金叶.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1,4(25):194.
[2]任小清.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调查与护理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8):1006.
[3]吴利芳.白血病化疗患者癌症相关性疲劳的多元化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9-11.
[4]江雨芬.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0):16-17.
相关期刊简介:《当代医药论丛》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在深入医学领域的研究与探讨,汇集医学科研、医护、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医科院校广大师生的研究成果和医学实践的宝贵经验,集学术性、前沿性、实践性为一体,致力打造医、药、护、管、卫及科研人员交流展示成果的平台。内容适合各级医疗卫生、医药科研、医学教育机构的科研人员、医护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