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项产业都是有一定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也是很多金融师在评审职称的时候常用的方式之一。本文是一篇核心期刊投稿范文,主要论述了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与弱势信贷突破。
摘 要: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共生系统,其运作过程同时也是各共生主体基于共赢的资源整合过程。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创造既是一种共生协同效应,又是一种资源整合效应。本文借助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理论解释框架: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各共生单元的协同共赢,中介目标是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实现手段为各共生单元的优势资源整合;从优势资源整合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主要通道为供应链联盟信用资源的共用以及物流与金融资源的互补,而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各共生单元同步协同确保了上述两通道的畅通与高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优势资源整合,弱势信贷突破
一、问题提出
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倍受各国重视。但转型中的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姚先国等,2003)。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整个社会资金集中在房地产、股市、信托等领域,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李桂花,2015)。供应链金融作为内生性市场价值挖潜的重要工具(肖奎喜等,2010),从诞生之初便同时具备了产业和金融两种属性(王晓东等,2015),能够在供应链层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生力军,在经济转型期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当前,我国更多地强调如何强化金融创新,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模式可实现银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各参与主体的共赢,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独具优势(马娟等,2013)。肖奎喜等(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点对点”信贷机制的突破与完善,进而基于边际信誉正向提升的假定,研究认为,依托核心企业的融资路径,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扭转中小企业信贷评级的弱势地位。由此,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的根本在于参与各方通过构建共生联盟,借助优势资源整合的创新方式,突破了中小企业在传统市场上的信贷弱势。
相对于如火如荼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基础支撑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肖奎喜等(2009)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理念和实践模式建立在市场交易成本、委托代理责任及金融机构融资偏向三个命题基础之上,认为金融供应链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是市场交易主体为各自利益最大化进行博弈的必然趋势。苏志鹏等(2012)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原因是相互依赖性和互惠制度以及在协同效应下优化配置的需要。鉴于理论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丰富,有学者尝试借用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来对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优势加以解析。但上述理论研究无法系统呈现供应链金融通过多方协作实现整体价值创造的过程及机理,即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果是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那么实现弱势信贷突破的优势来源是什么?如果资源整合是其获取优势的基础,那么又是通过怎样的整合途径获取这一优势的?本文试图借助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对供应链金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促成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直至实现多方协同共赢的运作机理加以解析,以期丰富供应链金融的基础理论。
二、共生理论与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自生物学领域的共生概念被引入经济学领域以来,共生理论常用于解释组织或企业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合理共生、相互演化的机制。据袁纯清(1998)的观点,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本质是系统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与共同发展,通过共生单元的协同与合作,彼此间在激励中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最终稳定状态进化。
供应链金融系统是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外的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等共生单元,基于业务供需的需要和优势互补的协作共赢目标,以契约联盟的方式,按照较固定的分工合作模式,共同追求价值增值的一种共生系统(见图1)。其中,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基于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购销合作关系,大企业借助与各中小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业务的核心化,中小企业则可借助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综合实力实现购销的稳定、信誉的提升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供应链不仅可稳定物流客户,还可利用自身对供应链物流与信息流的掌控优势,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取价值增值;金融企业借助供应链可低成本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可实现融资风险的可控。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都借助自身的核心业务优势与其他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基于相互间协作实现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价值的增值等。进一步,如果存在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则整个系统将会朝着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演化。此时,各共生单元间的关系就转变成了共生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金融联盟与外界环境及其他联盟间的共生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供应链联盟][物流][契约联盟][契约联盟][资金流][信息流][契约联盟]
图1:契约基础上的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三、资源整合理论与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基于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对自身内部不同资源或者将自身资源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整合、配置,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过程。据郑健壮(2006)的研究,经济组织中存在着资源、能力、竞争力的递进过程,即“整合”的过程,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组织对于资源和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整合”,不仅是对于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整合,还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产生竞争力的关键机理。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是各协作方基于协同共赢的共同目标而构建的联盟,在实现多方共赢的过程中,蕴含着各协作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见图2)。
一是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供应链的存在而存在,而金融与产业的有机整合协调,恰是供应链金融的价值所在。单个完整的供应链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小的局部微循环,供应链金融借助多方协作,将资金完美注入并深度影响单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影响并促进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周国正,2015)。如果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不能真正把资金注入产业链,就无法满足供应链联盟的诉求,也就是失败的。
二是供应链联盟内部生产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整合。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集中自身的研发、技术等优势,将生产链条上的原料、在产品、加工、组装、销售等环节分包给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则在分工的环节集中自身优势提高原料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这样每个节点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核心能力,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势互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市场地位高、综合实力强、信用度高、融资能力强,不仅在生产链上占据资金高地,而且在间接金融市场上更受银行青睐,而供应链上的众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尽管生产原料采购或产品销路不成问题,但经常会因规模小或信息不全等遭遇融资困境。此时,众多中小企业可借助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实现与核心企业高信用资源的整合。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 [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产业与金融的整合][线上资源的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生产资源的整合、信用资源的整合][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
图2: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图
三是第三方物流对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供应链联盟一旦将所有环节的物流打包给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则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通过对自身物流流程的组织、协调、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商流和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不仅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绑定了客户,还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四是第三方物流与银行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以及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促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的资源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据自身对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掌控优势,让具有资金资源和信贷风险管理优势的银行看到了战略整合的强大前景,两者的资源整合取得了1+1>2的效果,不仅为双方创造了业务的拓展与服务的增值,更是产生了较强的外部效应,有效突破了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保证了供应链上资金流的顺畅。
五是各参与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基于大数据对客户企业的整体评价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提(宋华,2015)。互联网的发展使云计算、大数据成为可能,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业务的线上化和实时化,大大强化了数据和信息的即时传输,不仅提高了交易和服务的效率,更是促进了企业的信用建设,同时也强化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四、一个分析框架: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
共生的本质是各共生单元借助各自优势资源或能力进行的协同与合作。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等共生单元基于契约联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相互连接起来,并凭借各自在优势领域的核心能力开展合作,从而实现协同共赢与整体绩效最大化。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了生产、信用、产品、客户、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体现了一种基于整体绩效最大化或系统优化的优势资源整合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在供应链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将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相对综合的理论解释框架(见图3)。
图3:分析框架图
如图3所示,供应链金融首先表现为供应链、物流和金融的产业融合,即借助特定的金融工具对各方核心资源进行有效集中、提炼、优化配置,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以有效解决供应链联盟的资金流问题,获取整体优化的增值效应。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等单元的共生过程。在共生过程中,各共生单元通过贡献自身的核心资源,在各自的优势环节开展合作,相互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核心能力交互延伸。这样,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分别由效率最高的合作伙伴来完成,从而可以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价值链上的各共生单元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增值,从而达到“共赢”的协同效应(薛昕昀,2010)。据此,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各共生单元基于共赢的优势资源整合过程。
五、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机理:优势资源整合与弱势信贷突破
(一)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基于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而实现的系统协同共赢。若将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运作表示为一个简单的动力模型,显然,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是手段,系统协同共赢是最终目标,而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即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见图4)。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之所以吸引眼球,首先在于它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在此基础上,供应链整体才有可能实现融资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有可能在未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获取金融增值服务收益。同时各共生单元在整体绩效最大化的驱动下又开展新一轮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循环往复,形成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空间开拓][系统协同共赢]
图4: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二)从优势资源整合到弱势信贷突破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价值创造的关键点是各共生单元整合优势资源对供应链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这既是一种资源整合效应,又是一种共生协同效应。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将资源的整合效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互补效应,对应有形资源的调用,即通过资源互补,扩大个体或整体有形资产的使用范围,使实体资产得到充分利用而实现的效应;一类是协同效应,对应无形资源的共享,即通过整体无形资产的相互共享和重用,使整体与个体提高了对实体资产的利用效率而实现的效应。邱国栋等(2007)认为安德鲁・坎贝尔的上述区分不够清晰,他指出,无论是可见资源或实体资产的组合效应,还是隐性资产或无形资源的组合效应,或者是可见资源与隐性资产的组合效应,都应该属于协同效应(资源共用效果或资源互补效果),进一步,从价值生成的角度,将协同效应区分为资源的共用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三种。我们认为,有效的资源整合对应着各方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产生成本节省或价值创造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增值。协同效应的产生过程同样对应着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或充分、高效利用。从这一点而言,资源整合效应和共生协同效应实现了统一。由此,可以借用邱国栋等(2007)构建的协同效应理论框架,基于资源共用、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三个路径(见图4),对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机理加以分析。
1. 资源共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最典型的资源共用可谓供应链联盟整体信用资源的共用。在供应链联盟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较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较弱,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能力凭借节点企业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及形成的价值循环普遍较高。具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一般是节点中小企业,它们实力较弱,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但其与核心企业或其他节点企业的商品交易关系是真实稳固的,且交易本身具有自偿性的特点。换言之,若有信贷资金支持,则信贷资金进入供应链的经营循环后,能依据上述交易关系实现增值回流,这为中小企业捆绑核心企业的信用或借用供应链整体的信用创造了条件。某一节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实是供应链联盟整体面临的融资需求,这也为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输出信用以及供应链联盟共享信用提供了激励。银行在对授信申请人的融资需求、交易背景等以及供应链联盟整体的行业状况、市场份额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联盟整体开展的结构授信模式,实现了节点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共享,有效地规避了节点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融资弊端。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另一主要的资源共用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供应链金融客户与物流企业客户高度重叠,在当前物流外包的趋势下,抢占供应链联盟、以供应链联盟为单位提供物流服务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的不二选择。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商业银行同样面临发展供应链联盟客户的需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共享客户资源的激励,提升了两者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合作意愿和合作力度,促进了共生系统中金融和物流的融合。这显然有利于解决各供应链联盟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2. 资源互补。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的资源互补主要体现在金融和物流的协作方面。金融业与物流业在面对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运用很多都涉及物流的控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代理人的角色,监管信贷的支持性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提供预警,获取物流服务以外的金融增值收益(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同时,银行也基于物流的控制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对信贷资金流向与流量的控制与管理。显然,这里的资源互补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动产监管等专业服务优势与商业银行的资金、金融产品设计、信用风险管控等资源、技术优势的互补。除供应链联盟信用资源共享外,物流与金融资源互补是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又一关键。商业银行正是基于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交易的背景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控制和信息流集成,来为供应链上的授信申请人量身定做结构性授信安排和差异化融资服务。这里,商业银行将物流控制视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变量。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企业之间交易的流动资产,比如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信贷支持性资产的监控,替代了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抵押。这一替代有效缓解了其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以真实交易关系和流动资产作为信贷支持资产的创新。物流控制不仅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突破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
3. 同步协同。在供应链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均为独立的企业个体,彼此通过显性契约(合同等)或隐性契约(长期合作衍生出的信誉等)构建了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这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多方资源联合,要想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必须实现各方资源的快速、高效集成和低成本、高效率整合,即各方资源的同步协同。同步协同意味着协作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企业集合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结和控制,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和资金流活动,进而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和同步的控制,达到企业间生产系统或经营系统的同步化协作运行(邱国栋等,2007)。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是信息流的快速形成和传输过程。供应链金融中,不管是交易物质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过程,还是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周转过程,都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以减少各环节的停顿时间,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还是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高效整合的过程。
同步协同对应着各共生单元的线上无缝对接以及共生系统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即时对接,直接效应是协作效率提高下的交易成本节约,因而是供应链金融突破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又一关键,是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技术基础。首先,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的即时对接,提高各参与企业的响应速度,降低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这显然有利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竞争力和信用的提升。其次,供应链联盟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与物流信息的对接,不仅可以实现物流对商流的提前安排,提高物流周转的效率,还可以实现交易过程及物流状态的可视和透明,强化物流管理的效果。再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同步协同可实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对接,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收集商流、信息流,及时向商业银行呈现支持性信贷资产的状况、流向和流量,为银行授信、授后跟踪和快速应对创造了便捷条件。最后,商业银行和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与资金流的对接,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请求提前安排资金,使资金快速介入供应链参与周转,这不仅能为授信申请人和供应链联盟带来财务成本节约,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信贷增值回流的顺畅与加速。基于互联网、对接各共生单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同步协同的技术保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形态(宋华,2015)。 六、结论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试图构建一个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创造体现为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共赢。供应链金融系统是各参与主体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协同共赢的关键是共生系统中介目标的实现,即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而实现这一突破的重要手段则在于各方优势资源基于三方路径的有效整合:
一是资源共用,包括供应链联盟中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整体信用资源的共享以及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客户资源的共享。前者使得中小企业借助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提升了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后者保证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热情,巩固了共生系统的稳定性。
二是资源互补,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控制优势与商业银行的资金资源的互补,以及供应链联盟内企业间的生产资源和经营优势互补。前者使得银行实现了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资产的控制,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成本和风险,后者激励了核心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接纳,保证了中小企业参与供应链信用共享的持续性。
三是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保证了共生系统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的即时对接,提升了各方的协作效率和相互间资源共享、资源互补的整合效率,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资源共用和资源互补是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主要通道,而同步协同则为上述两通道的高效、畅通提供了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先国,郭竞成.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3,(2).
[2]李桂花.新常态下的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制度和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5,(5).
[3]肖奎喜,徐世长.金融供应链:弱势信贷的内生性突破与群决策生态绩效――基于群态融资模式下的信用回流与动态价值评价[J].财经论丛,2010,(5).
[4]王晓东,李文兴.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产业与金融互动机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
[5]马娟,万解秋,沈小燕.依托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商业研究,2013,(4).
[6]肖奎喜,徐世长,熊剑.群态融资机理与路径演绎――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与理性突围[J].财经科学,2009,(5).
[7]苏志鹏,刘伟良.供应链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金融视线,2012,(6).
[8]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金融类核心期刊推荐《农村金融研究》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80年,1994年开始与台湾多家金融机构建立期刊交换;1996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第五名;同年八选世界期刊博览中心参展,并成为会员。《农村金融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国际交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