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发表的一篇职业论文,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教学成果,发表科研论文的机会。本刊以反映中国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前沿水准与最新成果,倡导学术精神弘扬光大与科学文明的广泛传播为办刊宗旨,注重学术性、先锋性、理论性、专业性和知识性。
摘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 课业负担 问题与策略
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 要问题,是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重的课业负担虽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离根本解决问题还相差很远,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产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1.教师观念落后,缺乏教改意识。
学校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教育动态,无法大量接触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法,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只有闭门造车,抱住传统教法不放,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教学改革意识;上课教法单一、陈旧,教学效果差,为弥补课堂缺陷,只有盲目地布置课外作业,加大了学生的作业量。
2.教学评价单一,考试频繁。
各种考试接连不断,评价学生只是以成绩为主要目标,因而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大量做题,使学生超负荷运转。
3.家长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学校教学规律了解少,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家长发现学生课外作业少,片面认为教师对教学抓得不紧责任心不强,对教师妄加评议。
二、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
“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教师须做到“三精”:
1.精心备课是“减负”的前提
精心备课时要做到:
(1)备课必须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要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对本学科本册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体系、基本内容要熟练掌握;又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充分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设计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案。
(2)备课必须既备教法又备学法。
古谚云:“授之以鱼只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教师如能多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技能,那么学生不仅能从教师那里获得“金子”,还能得到点石成金的“指头。”
2.精当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要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精当。这就要求:
(1)必须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恰当的启发点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要始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必须把调动、启发学生思维行为的一条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当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关键知识,就可以更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3)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当堂所学知识。
3.精简作业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保证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我对新课程下的作业改革做了一点尝试。改革后的作业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弹性化和培养兴趣的人文化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上面两个基本原则,布置的作业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可自行设计也可广泛参考。
(2)“疑问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老师。任何方面的疑问都可以提,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单元的疑问,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它内容。唯一的要求是:对于自己的疑问先尝试写出解决方案。
(3)“对话作业”。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拉近师生情感,形成合力,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老师对话,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总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长期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从日常教学工作做起,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做到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乐学的学习氛围,把欢乐和笑声还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庆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施方案》。
[2]常兴红《改变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青海教育,2003年,11期。
[3]吴卫民《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