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人数还在迅速扩大……农村初中寄宿学生大多数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容易出现厌学、学习压力过大、适应环境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缺乏自信心、情感困惑、产生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卫生教育期刊《中国心理卫生》发表心理健康论文“影响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对策”,本文通过分析村初中寄宿学生现状因素,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方针。
摘 要:沉重的学习负担、家长对寄宿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太少、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因素等是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成因。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寄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培养和激发寄宿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取得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初中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影响;家庭因素;对策
初中时代是学生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动荡、叛逆、冲突、危机频发的“矛盾”时期。本人在农村初中执教多年,发现时下很多农村寄宿生在追求独立和建立自我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发生迷茫、自卑、孤僻、抑郁、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上则是焦躁、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人际关系不良等。下面就影响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贫困农村初中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
1.学习心理压力大,适应环境能力差。
到了初中后,寄宿学生远离了家庭生活,随着功课的增加,由于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加上学校中高手如云,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检测与考试,他们的心情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度焦虑感。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论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部分寄宿生因为成绩长期不理想,出现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辍学。
2.缺乏自信心,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对自己的前途有一种迷茫感。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寄宿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见得多、优点看见得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不打不成才”。使寄宿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肯定考不上理想的高中。”于是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部分家长片面认为:“上大学费用高,我们农民家庭供不起。”由于家长缺少远见,不愿意供子女继续上学,认为供完初中已经尽到了家长的义务,对学生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很多在校生不知自己初中毕业后何去何从,对自己的前途有一种迷茫感。
3.寄宿生容易产生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
寄宿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较长,来自父母和亲人的关注比起以前减少了,他们更愿意组建一些小团体,来维持自己所谓的“地位”和“尊严”。当小集团中的个别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往往会意气用事,使用集体攻击性行为解决矛盾和问题。甚至有时候对老师也蛮横无理,出现顶撞老师现象。另外,社会文化的负面导向,如某些影视片过度渲染武力、打斗和凶杀,对他们产生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二、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不良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向敬相爱,尊老爱幼,就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粗鲁,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教育实践中,发现违纪和问题学生中,家庭结构缺损的学生居多,特别是单亲家庭和父母是上门女婿的家庭。
2.不当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爱,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他们看待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和承受挫折的毅力。尤其是现在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的教育完全落在了祖辈身上,溺爱骄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环境当中,遭遇挫折,经历磨练的机会很少,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失败,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与此相反,个别家长则实行专制教育,把孩子当作笼中小鸟,绳索下的宠物,对子女过分管束却缺少沟通,这类学生容易形成自卑、怯懦、仇恨、对立等心理问题。
3.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现今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习成绩已经成为农村家庭互相攀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孩子成为家长相互攀比的载体。部分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目标过高,一旦子女不能完成,就严加指责甚至体罚,从而导致子女自信心降低,产生自暴自弃、退缩、厌学、失落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成为压在子女头上的重大负担,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子女。
孩子的种种逆反行为,有来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也有因父母教育不当、不理解孩子的外在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生理、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独立感、成人感的增强,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产生。他们一方面需要大人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为自己长大了,想摆脱大人的管束。面对孩子的表现,首先父母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逐步改进教育方法。其次,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与孩子谈话尽量做到平等商讨。第三,要信任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孩子的表率,与孩子一道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可以让孩子面对家庭成员或全班同学谈自我认识,把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大家,从而增强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并改掉缺点,就会更加完美。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孩子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缺点,充满信心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3.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特别是寄宿生)心理问题,拓宽各种渠道,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在校内、校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编印、发放了针对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专刊《初中生心路历程》。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统筹安排,互相协调。
(2)心理教育档案化。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住宿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3)创办心理辅导室。
为了解决寄宿生心理问题,学校可创办“心理辅导室”,通过个别辅导、上团体课和心理放松等形式为寄宿生服务。我校在放学后到上晚自习前的一段时间内统一在各班“班班通”设备上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心理健康教育片,收到了良好效果。
(4)心理体验日记化。
指导寄宿生写心理体验日记。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在征得他们同意之后,可以阅读日记并给予指导。这可以让他们在日记中自我发泄情绪,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省的习惯,同时老师也从中了解到寄宿生的心理困惑,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辅导。
4.家长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一是应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要轻易去过问孩子的“隐私”,以免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情绪,产生新的沟通障碍。二是要注意亲子教育,家长应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高教子能力,以赢得孩子的尊重与爱戴。三是多赏识少批评,多鼓励,时刻了解、欣赏、赞美、表扬、鼓励孩子,以便增强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四是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实现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愿望,不要经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命令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说话,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五是不要以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做对比,以免出现片面评价孩子的问题,使孩子心理受损。
总之,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也是不可少的;既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约束太紧,要多一些指导、交流,少一些指责、埋怨,这样孩子的心理障碍便会减少,孩子的发展才能健康、全面。
心理卫生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反映我国心理卫生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之一,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2008年,本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从1992年第一版起一直入编)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以各临床专业的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及其他从事与心理卫生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的工作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临床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