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中国外语》,发表的一篇论文,创刊于2004年9月,是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外语学术期刊。《中国外语》立足改革,高扬创新,面向教学,强化应用,以引导性、前瞻性、学术性、实践性展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成果。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还要深入了解外国的文化,要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在分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成语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成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成语,英汉文化的差异在成语上也有反映。文化的差异对成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均有着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英汉成语的翻译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差异,还要考虑文化差异,根据英汉文化习惯和背景的不同,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成语。
1 英汉成语比较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民族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成语一般具有形象鲜明、音律和谐、言简意赅和民族色彩浓厚的特点。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经历了大体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容性和相通性[1]。英语和汉语中有些成语在语言形式和喻体形象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英语中的to strike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o pour oil on theflame(火上加油),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但英汉民族由于在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成语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例如英语中的as strongas a house(健壮如牛), as poor as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
2 英汉文化差异与成语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由于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一般跟难把握,尤其是一些成语由于其很难被理解,翻译起来很是不易。译者只有深入了解英汉文化间的差异,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方能奏效。
2. 1 生存环境的差异与成语翻译成语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一般而言,本民族的人们对它既熟悉,又容易理解其意义,而对外国人来说则不然。成语的出现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关。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非常喜欢海洋,因而英语中产生了不少与海洋有关的成语[2]。例如, adrop in ocean(沧海一粟),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 feel underwater(感觉不适), keep one’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一向以农业为主,所以,汉语中成语常常与土地有关。如果形容某人大手大脚花钱,英国人会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人则用“挥金如土”。中国农民居多,所以,汉语的成语多与农业有关。如“瑞雪兆丰年”“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卸甲归田”等。
2. 2 风俗习惯的差异与成语翻译中英风俗习惯的不同表现在其不同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上,其在语言尤其是成语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例如,英语中的成语很少使用数字,而要将其翻译成汉语则要使用数字,方能传达其含意。
例如,“be on the verge of breaking out”(一触即发),“again and again”(三番五次),“be perfect in everyway”(十全十美)等。
另外,不同的民族所喜欢的颜色也有所不同,这对成语也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黄色象征着权力、庄严和高贵。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习惯于用“raised tothe purple”来形容国王所取得的王位。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所以,新娘结婚时穿红色的衣服,中国的国旗也是红色的。然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却代表着危险。比如“the red”意为赤字,“turn red in thegills”意为某人生气了[3]。
2. 3 宗教信仰的差异与成语翻译宗教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有些成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很多英美人士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书,其中不少语句成了他们人生哲学的座右铭。成语“as old asAdam”,从字面义上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由于亚当是第一个人,所以,把它译成“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就能够清楚地表达它的含义了。而“To raise Cain”则应译为“大发雷霆”。因为Cain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他脾气暴躁且残忍,因嫉妒而杀了他的哥哥。相比之下,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更大,因此,有不少成语来自于佛教。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回头是岸”“借花献佛”等。
2. 4 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与成语翻译2. 4. 1 来自于寓言和神话中的成语及其翻译英语中,有些成语来自于《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Achilles’heel”意为唯一致命的弱点;“the lion’s share”意为最大或最好的份额;“thetouch ofMidas”意为点金术等。而汉语中的这类成语多是由来自于历史文献的寓言故事和从神话传说中概括而成的。它们生动有趣,寓意深刻,例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来自于寓言故事,而“精卫填海”“一枕黄粱”等则来自于神话传说。
2. 4. 2 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翻译英国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远不及中国多,因此,这方面的成语不如中国的丰富。例如,Dunkirk evacuation(敦刻尔克撤退)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指英法军队在德军围困下被迫从敦刻尔克撤退,现比作“溃退”。Columbus’egg(哥伦布竖鸡蛋)比喻“万事开头难”等。而汉语中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要多得多。例如,“四面楚歌”“望梅止渴”“请君入瓮”等[4]。
英汉中的这类成语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以,译者很难从字面上直译,只有了解它们的起源,理解其深层含意,才能正确地翻译它们。
2. 5 对待事物态度的差异与成语翻译有时,英国人和中国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他们赋予这些事物以不同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人们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上看出这一点。例如,“狗”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认为是一种“可恶、可卑”的贬义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狗急跳墙”“丧家之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痛打落水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成语。而dog在西方人眼中,却是讨人喜爱的宠物,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代表着“幸运、忠贞不渝”。
例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等。这种风俗习惯的差异给成语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干扰,如果译者把“痛打落水狗”翻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读者会感到迷惑不解。
3 结语
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在成语的翻译实践中,应区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分析原语的文化背景出发,在译语中做到文化内涵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
[2] 程 慧.浅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J].语言与文化研究, 2008(1): 63.
[3] 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