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状况日趋重视,而小区的绿化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植物的除尘、消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调节生态系统平衡的生理机制,决定了它具有最佳的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社区功能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造景,生态化
1 居住区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几株树一片草的楼间绿地,到现在精心设计的主题花园和组团绿地,不断走向完善,在居住区工程建设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人们一方面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仍在提高,为了顺应需求,居住区环境绿化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1 以人为本
这是园林设计的前提,强调了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绿地是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休闲运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园林绿化能创造的环境就应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
1. 2 在植物配置上强调实用性
冬透夏荫,春绿秋黄,改变小区内常绿乔木一统天下的局面。冬天,温暖的阳光透过枯荣的落叶,输送进小区;夏天,浓密的树荫给居民带来了清凉,使植物配置的群落具有保暖防暑降温的作用。引进色叶植物和香源植物,随着季节更替呈现不同的季相和挥发不同的气体,满足人们季移景换的审美情趣和不同嗅觉的刺激。强调植物的保健功能,小区内可以引进一些通过光合作用挥发各类气体的植物,起到提神醒脑、清热明目、疗肝润肺、舒筋活血等的保健作用。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2 居住区植物造景生态化的原则
2. 1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2 艺术性原则
生态园林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景观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遵循均衡的原则,使景观稳定、和谐。
2. 3 生态位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针对污染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 针对医疗、疗养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针对道路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密、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山体绿化要选择耐旱树种,并有利于山景的衬托;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2. 4 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2. 5 景观植物配置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应正确选择树种,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构成生态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
2. 5. 1 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2. 5. 2 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
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5. 3 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充分运用形态树种,观花树种,季相色叶植物,芳香植物,观果植物及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
3 居住区植物造景生态化的基本模式
近年来一些居住区植物造景充分体现了上述趋势,并形成了以下的设计模式。
3. 1 生态观光型模式
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植物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主要应用形体优美或花朵艳丽的树种。林木栽植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
3. 2 生态保健型模式
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运用拟生造林学原理,配置生态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其结构要求加大复层立体绿化,突出生态保健功能,兼顾景观质量要求。群落结构主要为释氧、分泌杀菌素效应强的,地带性特色明显的树种集合。
3. 3 生态环保型模式
主要针对交通流量大或周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居住区,强化森林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削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植物配置主要强调发挥森林植物的生态环保功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适当考虑景观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环境绿化,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
参考文献:
[1] 杨天龄;;浅谈城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11年03期
[2] 于莹;边鸣;陈敏;;生活化的景观[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3] 曹玲燕;张波;;园林植物造景探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4] 陈楚阳;;公园植物造景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2011年09期
[5] 徐红;;用细节营造居住区外环境[J];小城镇建设;2003年02期
[6] 马楠;王子路;;浅述居住区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