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以向广大党员干部传授党的理论、政策、方针和科学知识的身份成为承担这一使命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党校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更应该注重对党校教师的激励.提高党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其“神圣的政治使命与社会使命”。
一、党校教师工作特性分析
若想成功激励.则必须对其激励主体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一)培训的阶段性
党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培训任务具有阶段性与集中性。党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都是干部短期培训、轮训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可自由支配,所以几乎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党校都有规定:专职教师不必每天坐班。这种培训现状,对教师来讲有利有弊。利的方面表现在,因其工作具有时间弹性,给教师搞科研或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弊的方面表现在,培训任务繁重时.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无培训任务时.个别教师会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二)授课对象的广泛性与差别性
一般来讲,党校的学员学历差别、工作背景相差都比较大,这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党校的班次类型多、学员的知识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和水平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要。
(三)授课要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在党校学员中,各级领导干部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是党的事业的中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他们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惑.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状态。加强党性教育.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列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理论贯穿于教程中,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点。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只有充分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党的干部的要求。
这“三性”给党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党校授课与一般高等院校的最大不同。党校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做到精确把握、准确解读、积极宣传,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党校的特殊性导致了某些课程的安排不是根据教师的专长与研究方向,而是掺杂了更多的利益均衡因素。一个教师开过七八门课或十几门课,一门课上过一个学期便销声匿迹的事情几乎是每位教师的经历。这样的课程或专业设置方法必然导致教师临时抱佛脚的教学态度与浅尝辄止的教学行为,从而导致教师研究方向不专一,知识庞杂,无主攻方向。
二、构建党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环境对员工激情的引发是最为直接的.俗话说,“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任何杰出的天才都将无所作为”.同样激励也需要一个健康、良性的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能培养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培育主导价值观,同时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创造性。党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专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
(二)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与薪酬方案
一套公平、公正、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与薪酬方案对教师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激励。考评体系的设计应把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应该通过考评体系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因为党校的授课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很高。若想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前提就要求教师要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精深的把握。那么.如何让党校教师专攻一个领域,讲出能触动学员灵魂的课.写出能触动社会灵魂的文章.就要在党校内部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在党校必须确立向教研第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设计出一套教师的贡献、业绩与津贴完全对等的薪酬制度。使教师的创新劳动得到有效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根据教师个性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困惑党校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什么”。有好多党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茫然,处于一种“有课就上、没课闲逛”的状态。这种状况对于党校教师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单位可以根据教师个性特点.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工作目标与方向。有计划地进行职业培训,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增强其使命感,才能使教师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
(四)为教师搭建社会工作平台
党校教师不仅自由支配的时间多.更为重要的是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及研究课题多为社会热点、理论前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党校可通过拥有的特殊资源优势为教师搭建社会工作平台,弥补其“缺乏实践”的不足。党校教师可以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兼职或挂职,这不仅能为教师增加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又能促进其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能为地方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又能加深党校同地方的相互了解,最终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