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低孔、低渗、低丰度”的地质特征。以苏里格气田东区Z9区块为研究目标,利用实际地质资料分别对苏里格气田Z9区块石盒子组8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盒子组8 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非常严重,垂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 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的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较厚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关键词: 砂体,夹层,非均质性,储层,苏东Z9区块,苏里格气田
一、 区域地质概况
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北部[1-2],呈现北东高、南西低的西倾单斜构造,其内部发育一系列北东-南西走向鼻隆构造,局部存在小幅顶面凸起和顶面洼地。
苏里格气田东区山1段、盒8段的物源呈现出双物源混合的特征,既有来自盆地北部中元古界石英岩、变质砂岩,也有来自盆地东部太古界相对贫石英的物源区,属海陆过渡相—陆相碎屑岩沉积[3]。气藏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分布的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带,是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气层由多个单砂体横向复合叠置而成,基本属于低孔、低渗、低产、低丰度的大型气藏[4]。
根据研究区测井曲线和岩性特征,采用沉积旋回分级的方法划分地层。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5]。苏东Z9区是苏里格气田主要的新增区块之一,主要目的层位是石盒子组盒8段。
二、 储层非均质性
根据裘亦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标准,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6]。
(一)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通过储层的砂体形态、连通性、砂体的平面展布以及渗透率参数分析,对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进行论述。
1、 砂体几何形态
根据研究区目地层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情况对单砂体长宽比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 席状砂体、土豆状砂体和条带砂体状[8]。
2、 砂体连通性
各种成因的单元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接触程度制约砂体的连通性[9]。本次研究将主要通过砂体钻遇率和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分析,对砂体连通性进行论述。
2.1、砂体钻遇率
通过对Z9区块砂体钻遇率分析,纵向上各小层发育情况可划分为2 类: ①盒8下2、盒8下1小层砂体最发育,钻遇率最高可达96%,其中大于5 m 的砂体钻遇率为56%左右; ②盒8上1、盒8上2小层砂体较好,钻遇率在71% ~84%,大于5 m 的砂体钻遇率为45%左右。
2.2、连井剖面分析
运用钻井资料进行井间砂体对比,是评价砂体井间连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10]。研究中,选取控制程度最高的。作了东西向砂体与沉积微相对比剖面,通过研究得出,盒8段时期为辫状河沉积环境,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洪漫湖沼、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砂体垂向上厚度较大,其中盒8下1、盒8下2 的砂体连续性最好 。
3、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研究区砂体总体呈南北方向展布,不同时期的砂体相互叠置,砂体较厚。
盒 8 段
盒8段发育6条辫状河道,平面上的分布具有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特点,与山 1 段相比,河道网状化更为明显,多期分流河道砂岩相互叠置切割,形成连片的复合砂体。砂体厚度在20~30m之间,其中,SD20-31井、SD20-34井、SD21-46井、SD28-31井、SD28-35井、SD31-37井、SD29-43井砂厚在40m以上。
4、平面渗透率非均质性评价
渗透率参数是评价储层渗透率的重要指标[11]。通过对全区 114口井测井解释和试气资料统计,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表 1) ,认为区块各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各层分布不均 。
(二)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通过夹层分布特征和层内渗透率参数分析来对层内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1、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层内夹层指位于单砂层内部厚度小于 2 m 的非渗透层或低渗透层[12]。依据成因类型并结合岩电特征,该区夹层主要发育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根据井间对比分析,按大小、厚度、延伸范围将该区夹层划分为以下两类:
1.1、 1 ~ 2 m 厚夹层
研究区这类夹层分布较多,主要为井间范围内分隔单砂体或把单砂体在某一端分成两部分。可在较大规模上影响单砂体内渗流方向,尤其对垂向渗滤作用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2、0. 1 ~ 1 m 夹层
此类夹层在单砂体内普遍存在,岩性以泥岩为主。
通常采用夹层分布频率和夹层分布密度两个参数定量描述泥质夹层的分布[13]。通过表格可以看出,Z9 区块盒8段夹层具有差异大、层数多、分布不均的特点 。
2、 层内非均质性评价
表征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参数有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非均质系数[14]。按照评价分类标准,从测井资料统计表可以看出盒8 段层内非均质性比较严重,从分析数据来看,盒8段上部层位内非均质性最强。本区各层层内非均质性普遍较严重且分布不均,不利于开发。
(三)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是指某一单元内各砂层之间垂向岩性、物性等差异的总体研究,属于层系规模的储层描述。苏东Z9 区块盒8 段沉积、构造相近,上段和下段含气层系之间并无明显隔层,属于同一温度、压力系统[15]。
1、 层间非均质性基本参数
1.1、 分层系数和砂岩系数
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性愈严重。砂岩系数即砂地比,指剖面砂岩总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百分数[16]。数值越大,砂体越发育,连续性越好。由统计表可以看出,盒8下亚段平均砂岩厚度和砂岩系数最大,表明盒8下亚段的砂体最发育,层间非均质性也较弱( 表 6) 。
1.2、 有效厚度系数
指含气层厚度与砂岩总厚度之比,能较好地反映气层的分布规律和气层非均质性的强弱[17]。通过对测井和试气解释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Z9区块气层有效厚度评价划分标准(表7) 。在此标准下,筛选了Z9区块气层有效厚度,分别统计了气层有效厚度、砂岩厚度和有效厚度系数范围,分析表明,Z9区块气层有效厚度系数分布不均,差异较大,总的来看,盒8的有效厚度系数为19.7%,也进一步表明了盒8层间非均质性较严重。
2. 3. 2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评价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储层内单砂层之间物性差异明显,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强(表7) 。根据苏东30 区块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盒8段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9.57%和0.577×10- 3μm2。总体上看,盒8段的物性较好,但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三、 结论
(一)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受沉积相控制,沿着物源方向,砂体连续性好,物性变化平缓,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垂直物源方向非均质性强。
(二)层内夹层分布广泛,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参数分析表明,盒8段层内非均质性严重。
(三) 通过层间非均质性参数的统计和分析,认为盒8段层间非均质性都较强,其中盒8上亚段层间非均质性也最严重。主要是盒8的为辫状河沉积。
参考文献:
[1] 马新华.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特点与成藏机理探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 4) : 230 -236.
[2] 王志雄,徐国盛.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上古气藏成藏机理研究[J]. 断块油气田,2003,10( 03) : 9 -11.
[3]樊爱萍,赵娟.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1、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天然气地质学,2011,22(03):482-487.
[4] 董桂玉.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主力含气层段有效储集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 四川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2009.
[5]李克明.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的深盆气气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 2) : 190 -193.
[6]宋子齐,杨立雷,程英,等. 非均质砾岩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砾岩储层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 04) : 419 -425.
[8]于翠玲,林承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 4) : 16 -22.
[9]Hao Fang,Li Sitian,Gong Zaisheng,et al. Mechanism of diapirism and episodic fluid injections in the Yinggehai Basin[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2002,45 ( 2 ) :26 - 32.
[10]Matthew D. Jackson,Ann H. Muggeridge,Shuji Yoshida,et al.Upscaling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s within complex heterolithic tidal sandstones[J]Mathematical Geology,2003,35( 5) : 65 -69.
[11]王文环. 提高薄互层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技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 5) : 660 -667,674.
[12] 刘吉余,尹万泉,吕靖. 曙22 块杜家台油层宏观非均质特征[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22( 03) : 83 -86.
[13] 胡宗全. R/S 分析在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和裂缝评价中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2000,22( 4) : 110 -113.
[14] 王昔彬,刘传喜,郑荣臣. 大牛地致密低渗透气藏启动压力梯度及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 5) : 698 -702.
[15] 陈红汉,董伟良,张树林,等. 流体包裹体在古压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9( 3) : 207 -211.
[16] 林景晔,王建堂,谭保祥. 头台、葡西地区低孔低渗储层分类评价方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4,13( 02) :13 - 17.
[17] 张莉,柳广弟,谢增亚,等.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 6) : 800 -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