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建筑施工评职范文探讨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时间:2013-06-13分类:建筑科学

  摘要:基于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笔者主要从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以及砌体施工在工程中的应用方面来探讨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施工质量通病,原因,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是复杂的生产过程,工序、工种较多,施工过程难免出现偏差,所以在施工过程应以预防为主检查结合,以确保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完成。以下是主要工艺的预防措施:

  1 模板工程

  1.1 轴线偏位

  拆模后,发现砼柱、墙、梁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位。

  原因分析:

  a、轴线放线错误;

  b、墙、柱、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发生偏位后不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c、支模时不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总垂直控制措施;

  d、模板刚度差,水平拉杆不设或间隔过大;

  e、砼浇捣时不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捣高度过高挤偏模板;

  f、螺栓拉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偏位。

  预防措施:

  a、模板放线后,要有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才能支模;

  b、墙、柱、板根部和顶部必须加设限位措施,例如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

  c、支模时拉水平、竖向通线,且设竖向总垂直控制线保持竖向位置准确;

  d、根据砼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极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d、砼浇捣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e、砼浇捣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捣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规范范围内。

  1.2 变形

  拆模后,发现砼柱、墙、梁出现凸肚、缩颈或弯曲现象。

  原因分析:

  a、支撑及围撑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

  b、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对拉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c、洞口内模板对撑不牢固,易在砼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d、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以致砼振捣时产生側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e、浇捣柱、墙砼速度过快、一次浇注过高,振捣过分。

  预防措施:

  a、模板及支架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砼振捣时产生側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荷载,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b、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c、浇捣砼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捣高度,特别是内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导致模板变形;

  d、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支撑头,以保证砼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e、梁板跨度大于4米时中间起拱,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为全跨的

  1‰--3‰。

  1.3 标高偏差

  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现砼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

  原因分析:

  a、每层楼无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未做找平;

  b、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不按标记施工;

  c、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差;

  预防措施:

  a、每层楼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b、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c、楼梯踏步模板应考虑装修层厚度差;

  1.4 接缝不严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造成砼浇捣时漏浆,砼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原因分析:

  a、模板安装周期过长,木模干缩造成裂缝;

  b、木模板含水量大,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c、浇捣砼时木模板不提前浇水湿润,使其涨开;

  d、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预防措施:

  a、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量率,制作木模拼缝要严密;

  b、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捣砼时木模板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c、梁、柱交接部位支撑牢固,拼缝要严密,发现错位及时修正。

  1.5 脱模剂使用不符合要求

  拆模后砼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原因分析:

  a、拆模后不清理砼残浆即涂脱模剂;

  b、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c、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污染钢筋砼,影响砼表面装饰质量。

  预防措施:

  a、拆模后,必须清理砼残浆,再涂脱模剂;

  b、严禁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c、涂刷要均匀,一般以2度为宜,以防漏涂或涂层过厚。

  1.6 模内清理不干净

  模内残留木块、碎砖等建筑物及拆模发现砼中有缝隙,且有垃圾杂物

  原因分析:

  a、墙、柱根部拐角,梁柱接头最低处不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无法清扫;

  b、封模之前未进行第一次清扫;

  c、钢筋绑扎完毕,模内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预防措施:

  a、在封模前将模内垃圾杂物清扫干净;

  b、正确留设清扫孔;

  c、钢筋绑扎完毕,模内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垃圾。

  1.7 梁模板缺陷

  梁下口爆模,上口偏歪,梁中部下挠。

  原因分析:

  a、夹板未钉牢或夹木不足以抵抗砼侧压力,致使夹木钉被拔出,侧模下口向外歪移;

  b、梁模支模按经验施工,梁自重和施工荷载未经验算,致使超荷,造成梁底模板及支撑下挠;

  c、梁侧模上口横档未拉通线,斜撑角度过大(大于60度)。

  预防措施:

  a、根据梁高度适当加设横档,一般距梁底30—40厘米处家Φ16对拉螺栓,沿梁长方向间距不大于1米;

  b、夹木应与支撑顶部的横档木钉牢;

  c、梁底模按规定起拱。

  1.8 柱模板缺陷

  爆模:造成断面鼓出,漏浆,砼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偏斜:排柱不在同一直线上;柱扭曲。

  原因分析:

  a、柱箍不牢或钉子被砼侧压力拔出;

  b、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拔正套柱模;

  c、模板一面松,一面紧或模板上有残渣未很好清理。

  2 混凝土工程

  2.1 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或离散性大。

  原因分析:

  a、配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材质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

  b、拌制砼时没有核定检测单位提供的砼配合比试验报告或操作中的配料有误;

  c、拌制砼时投料不按重量计量;

  d、砼运输、浇捣、养护不符合规范要求。

  预防措施:

  a、砼的质量严格按《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进行控制;

  b、所使用的材料严格进行抽检且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书;

  c、严格控制好砼的运输时间、浇筑和振动质量;

  d、砼配制时,按配合比准确计量,尽量做到每盘过量。

  2.2 构件断面、轴线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缩径和轴线位移,主要产生于现浇砼梁、柱节点处。

  原因分析:

  a、未按施工图进行施工放线;

  b、模板强度和刚度不足,稳定性差,使模具产生变形和失稳,导致砼构件变形。

  预防措施:

  a、施工按图纸进行放线,确保构件截面几何尺寸和轴线定位准确无误;

  b、模板及支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差;

  c、在浇筑砼前坚持自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3 蜂窝、孔洞

  原因分析:

  a、模板表面不光滑,粘有干硬的水泥浆块等杂物;

  b、木模板在浇筑前未充分湿润;

  c、模板拼缝不严,浇筑砼时跑浆;

  d、配合比失控,水灰比过大,造成砼离析;

  e、振严格控制动不当;

  f、浇筑高度超过规定。

  预防措施:

  a、模板光滑洁净,拼缝严密,浇筑砼前充分湿水,严格控制浇筑高度;

  b、严格控制配合比,水灰比,振捣密实;

  c、拆模严格控制砼的强度,不允许过早拆除侧模,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进行。

  3 砌体工程

  3.1 砌体粘接不牢

  原因分析:

  砌块浇水清理不好,砌块砌筑时一次铺浆的面积过大,校正不及时。

  预防措施:

  砌块在砌筑前一天,充分浇水湿润,砌筑前将砌块表面清理干净,砌块就位后及时校正,随即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筑竖缝。

  3.2 砌块排列不合理,组砌方法不对

  砌块上下竖缝搭接长度大于砖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有断裂的砌块,大于3cm的竖缝用同一等级砂浆砌筑。

  原因分析:

  a、砌筑不分主次规格,随意进行;

  b、图方便,不考虑组砌方法不对,会影响砌体高度,随意使用断裂砌块。

  预防措施:

  a、砌筑时上下砌块错缝搭砌,纵横墙交错搭砌,保证砌体强度,整体性和承载力;

  b、砌块上下竖缝搭接长度大于砖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应按规定在水平灰缝内设置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

  c、大于3cm的竖缝用C20细石混凝土浇筑,大于150mm的缝用整砖补砌,补砌部位不得集中,墙角部位不得补砖,

  d、不得使用断裂的砌块。

  3.3 灰缝砂浆不饱满

  水平灰缝疏松、不饱满,竖缝有空心缝原因分析:

  a、砂浆用砂偏小,配合比不准,和易性、保水性差;

  b、砌筑前砌体湿润程度不够;

  c、竖缝过小或灌缝不实,表面接缝形成空心缝;

  d、砌筑时铺灰过长,砂浆失水后松散。

  预防措施:

  a、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严格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

  b、按气候情况控制砌体湿度,砌筑时保持砌体湿润;

  c、灰缝控制均匀,小型砌体为8-12mm,随砌随用原浆勒缝密实;

  d、砌筑时铺灰不应过长,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2-3m。

  以上是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基本的预防措施,每个工程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我们可以减少工程的浪费、损失和不必要的施工人员的流失。为此需要我们不断在工程施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何慧荣.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J].山西建筑,008,34(25):231.232.

  [2]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